一個紡織車間的數字革命
2020-10-13 09:30:27? ?來源:福州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福州10月12日電 題:一個紡織車間的數字革命 新華社記者 秦宏 相較同等產能規模紡織企業,國內紡織重鎮福州長樂區的福建景豐科技有限公司,在用工用地等方面是“縮微企業”,但在體現競爭力的生產和管理質效上是“大企業”。這種反差,源自7年前其為適應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以及市場要求優質產品穩定高效供應等變化而實施的車間數字革命。 自動化讓最花力氣的活變得輕松 走進景豐公司工廠,只見各種機器飛速運轉,少見工人穿梭。在其錦綸絲生產原材料投料區,一條條管道全天候自動為各生產線精確“喂食”。 “以前這道工序用工30多人,現在只需3人。”景豐公司廠長付重先說,原來工人需將固體原料從卡車上搬下存放,再按照生產計劃測算配比投料。現在可通過輸料管,將每車30噸液體原材料直接送入原料罐,由智能生產平臺依不同生產線需求智能分配。 貫穿全流程的“機器換工”和自動化控制,讓景豐公司最花力氣的活用工大幅減少,生產質效大幅提升。 在恒溫恒濕的車間中,付重先介紹,受人工生產和檢測內容限制,以前每個車間最多生產50種絲線。現在機器自動識別,一個車間可生產近200個品種。 絲線卷繞工序,以往需要工人不斷將滿卷絲餅從卷繞軸上取下掛到絲車上,運到檢驗車間。而記者在景豐公司看到,機械手和“T”形、裝著攝像頭的懸掛運輸裝備“天車”幾乎完全取代人工。“用工數減少超60%,效率提升近6倍。”付重先說。 智能化讓最有風險的環節變得保險 在景豐公司智能檢驗車間,裝備高精度稱重設備、AR設備等的在線檢測平臺,可對每天生產的8萬卷絲餅即時檢測。而以往大量產品往往因質檢周期長不能及時發貨。 “以前人工一天抽檢1萬卷,一周一反饋。效率慢、用工多,產品良率難保證。”付重先說,現在每條生產線、每個紡位、每個規格和批號的信息都能即時反饋。因產品質量問題導致損失概率大大降低。 通過“智能換工”讓最有風險的環節變得保險,還使景豐公司全方位降本增效。 在檢驗車間,記者還看到機器人會按設定,將足時冷卻穩定的產品送去包裝,解決了以往人工記錄時間易出誤差導致絲線色差問題。而智能包裝機器會依產品銷往國外、省外或本省,選擇纏繞7層、5層或3層包裝帶。 在堆疊10多層、20多米高的智能立體倉庫前,付重先說,入庫時機器人也會根據訂單排期、生產順序等,將優先出庫產品放到最外面位置,防止產品出庫損傷或久放變質。 數字賦能打造產業鏈新生態 景豐公司2013年籌建,整個數字化建設花了3年時間;投入的1.2億元成本已在2年內收回,但數字賦能的效益仍在擴大。 如按傳統工廠建設,20萬噸產能用地約300畝,用工1000多人;景豐公司僅占地45畝,用工400多人。付重先算了一筆賬,僅廠房、庫房、宿舍等硬件投入節約數千萬元;每年還可節約人工成本上千萬元、能耗成本4000余萬元、物料成本2000多萬元等。 “這還不算數字化帶來的占年產能15%、利潤更高的柔性生產訂單收益。”付重先打開智能管理App說,現在營銷人員輸入客戶要求,系統就能自動匹配數據,根據價格、是否有庫存和生產線等,快速指導接單、發貨或生產。 數字化帶來的生產經營利好,使景豐公司在行業產能總體過剩、今年市場嚴重萎縮情況下,1至8月份產量仍同比增長超10%并保持盈利。 景豐公司的車間數字革命還在深化。“今后將基于多年數據收集和分析,持續改進不同部門生產經營;預測市場產品需求,指導上下游客戶生產經營,打造智能化產業生態系統。”付重先說。 |
相關閱讀:
- [09-29] 固原·長樂紡織冶金產業合作專題推介會召開
- [09-23] 何以逆勢增長8.7%——一家民營紡織企業的轉型啟示
- [10-10] 長樂區委經濟運行分析會召開
- [10-10] 人民日報關注長樂:數字化賦能 紡織業蝶變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